今朝发现最早记录对豆腐的文献,是五代陶谷(公元903~公元970年)撰写的《清异录》,此中《官志门》“小宰羊”条曰:“时蕺为青阳(今安徽青阳县)丞,洁已勤民,肉味不给,日市豆腐数个,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”。陶谷是五代时新平(今安徽省皖南)人氏,他在五代时的晋、汉、周和北宋早期都做过官,北宋开宝中卒。据他所记录的这件事能够申明,最少在五代时的淮南一带,豆腐已是公共平常食品了,其建造手艺看来也相称成熟。自宋以来,对豆腐的记录就多了。
宋寇宗《本草衍义》载:“生大豆,又可硙为腐,食之”;苏轼《物类相感志》:“豆油煎豆腐,有味”;南宋陆游《老学庵条记》:“嘉兴人…开豆腐羹店”等等。基于此,不少学者将豆腐发源的时候上限定在晚唐五代,这在学术界已无异辞。但对豆腐究竟发源于甚么时候,仍然不定论。
1959-1960年,考古任务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挖掘了两座汉墓,该墓为东汉早期(公元二世纪摆布)遗迹,其墓中画像石上有出产豆腐的排场。颠末专家实地考查和研讨,解除了该图反应的是酿酒或作酱、醋排场,而只能是作豆腐。是以,豆腐发源的时候被肯定为汉朝,刘安做豆腐的传说仿佛也不完整是虚文。
对豆腐发源的地点,向来少有人述及,盖由于发源的时候还不肯定。按照现有材料,触及豆腐发源的地点有三个,一是八公山,今安徽淮南寿县境;二是打虎亭,今河南郑州密县境;三是青阳,今安徽青阳境。今朝看来,发源地指向八公山者占多数。八公山位于淮南市南郊,寿县城北淝水之滨,山下为淮北大平原,向来盛产大豆,山上有良多含各类矿物资的泉水,用此泉水磨制豆乳,浆质平均,做出豆腐明净细致,甘旨适口。得天独厚的前提为豆腐的发现供给了物资根本。固然,发源地究竟在甚么处所,尚须进一步的证据。
豆腐究竟为什么人所创,今朝也是不定论。宋朝苏东坡有“豆腐”诗云“古来百巧出贫民,网罗假合乱无邪。”以为这类“乱无邪”的豆成品,是由贫民巧手建造而成。我国闻名的化学家袁翰青师长教师指出:“豆腐的初创者是农人,是他们在持久煮豆磨浆的理论中,获得了这类美好的食品。”,把豆腐的发现缔造归功于农人。李治寰师长教师则提出“豆腐制法与道家炼丹有紧密亲密干系”,以为道家炼丹用豆乳来培养丹苗,有意中发现了豆腐。文献中记录最多的是淮南王刘安做豆腐的传说,这与刘安修道炼丹也不无干系。比拟中肯的说法是,良多发现缔造虽出自大众聪明,但人们总要寻觅一个公认的人物作为始作者来尊奉,如许的例子在现代并不少见。